合肥鸿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示例图片三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污水处理运营13问答

2022-03-15 00:35:50 合肥鸿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

污水处理工厂作为城主站点,经常面临污水处理和设备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简要总结了污水处理工厂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13个主要问题,请看以下:

1.CAST工艺,污泥脱水后的混合物直接排入进水泵房,导致进水COD和ss偏高,影响选择池内的反硝化反应(因为前段气爆沉砂池已经降解了部分C源)。我该怎么办?

这是目前污水处理厂普遍忽略的问题,即污泥脱水滤液返回生化池后对生化的影响处理。由于调理剂如PAC、PAM等要在污泥脱水前加入,部分化学药剂具有一定毒性,脱水过程中污泥可随滤液返回生化反应池。处理这些滤液没有技术问题,只有成本问题。如果选择合适的污泥调理剂,并控制好脱水机的投加量和污泥的投入量,对前面的生化过程处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强调污泥脱水效果取决于污泥处理工艺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污泥浓缩池的管理。

2.“泥龄”是如何确定的?如何控制?是由排泥量还是排泥量决定的?

年龄,女/男等。与其说是运行控制参数,不如说是设计参数,只是过程控制中的参考参数。在实际运行中,通常根据MLSS值加上经验来控制污泥排放量。当SVI相对稳定时,SV30也可以借鉴。

3.我们厂用的是卡罗尔氧化沟工艺。有时工厂的出水氨氮比进水高,进水TP在2.5mg/L左右,出水只有0.2左右。三台曝气器满负荷运转。找不到原因。怎么回事?

只能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做初步分析。可能是污水含氮有机物较多且反应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率高于氨氮。另外,也可能是磷的缺乏,影响了通过同化作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运行过程中,氧化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污泥堆积,粒径1mm左右的污泥颗粒变黄,往往导致二沉池内大量漂浮污泥变白,絮体随出水流出,SV30迅速下降,处理效果丧失,堆积的污泥变稀并被清除。重复,请告诉我原因和控制措施?

表明污泥失去活性,ESS增加。有两种可能:一是污泥自氧化;第二,污泥中毒。从你描述的现象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具体的耗氧速率,即内源性耗氧速率与基质耗氧速率的比值,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5.如何控制A段?AB法?从二沉池到A段是否同流量连续回流?SV30应该控制多少?5%-10%?

A段回流比应较大,但污泥在初沉池的停留时间不宜过短。A段虽然以吸附为主,但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生物降解主要在沉淀池中进行。只有降解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机物,才能恢复吸附能力。应使用MLSS进行控制,当污泥沉降性能稳定时,也可使用SV30。根据实际情况,5%-10%的结算比例太低。

6.如果一个污水处理的植物已经运行了一两年处理效果还没有达到好的状态,是否要考虑重新培菌(换泥)?换泥和初始培菌?的区别

不要改变!如果运行条件一样,换了也一样。即使有优势菌株也没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控制操作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设计问题,要及时整改。

7.我调试工业废水。工艺就是水解+厌氧+好氧池1+好氧池2+沉淀。由于安装问题,曝气池分布不均(采用圆形曝气器曝气),每个曝气器都有一个类似喷泉上下翻滚(直径约1m)。曝气不均匀对处理效应?有多大影响还发现曝气区填料内生物膜很少,显微镜下有大型后生动物,未发现其他生物。填料生物膜表面为淡黄色,包气带外生物膜厚度为3cm。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你说的不能叫曝气不均匀,这是正常现象。你说生物膜不多,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如果生物膜基本上覆盖了填料,那就太好了。对于3cm厚的包气带外的生物膜,会严重起球,所以要采取大量的空气冲洗、厌氧膜去除等措施。

8.问:请提出以下关于接触氧化池的问题。

(1)接触氧化池排空后,填料上的污泥能存活多久?

(2)氧化池处理暴露量减少时要不要补充营养??

(3)对于泡沫,你认为煤油消泡有效吗?如果有效,应该加多少?

三个问题的答案如下:

(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久的问题,而是要避免柔软的填料在阳光下干燥变硬。硬化后,泡水后很难拉伸。为了防止这种情况;

(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降低要从多方面考虑,其中生物膜厚度的控制非常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排空时只能缓慢释放池体,否则带有大量生物膜的软性填料框架会发生塌陷或变形。

(3)用水喷化学泡沫更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洗),我不赞成用煤油等方法消泡。

9.最近一周我厂进、出口和生化池的平均数据如下:

进水:BOD:253,COD:810,pH:7.9,SS:286,色度:32倍,氨氮:28,总氮:64,总磷:6.0;

出水:BOD:4.8,COD:74,pH:8.1,SS:12,色度:8倍,氨氮:7.6,总氮:22.8,总磷:1.02;生化池:MLSS:4200,MLVSS:2340,SV%:47.2,污泥指数:118.9,泥龄:35天。

采用改良活性污泥法。目前涌水量仅为2.5万吨/日左右(设计为5万吨),其中80%以上为工业废水和少量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工艺流程是曝气沉砂池-后置生化池-后置二沉池、非接触池、水解池。生化池由鼓风机供气,深水曝气。连续进水时溶解氧小于1mg/L,停水后缓慢上升到4-5mg/L左右。进水严重超标,结构缺陷导致生化池负荷高,污泥浓缩池小(180立方米),相当一部分剩余污泥回流至进水泵房。

现在的问题是:

(1)活性污泥进入水中后,在二沉池中经常发现悬浮颗粒。静态沉淀时间不足还是困难?

(2)在三个二级池中发现红虫聚集现象。水蚤似乎表现出良好的水质。是因为污泥浓度高才会出现大量繁殖吗??

(3)有时在二沉池中会发现一薄层浮泥。污泥沉降性能差,生化池曝气不足?或污泥回流不及时?

(4)二沉池的三角堰板上容易滋生苔藓或藻类。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

(5)我认为污泥老化严重。要控制MLSS在3000-3500以下,增加剩余污泥的排放,减少污泥老化。生化池的抗冲击性会降低吗?[/K19/]出水水质会有所改善吗?[/K19/]

污泥老化,但不严重。淤泥已经有35天了。按此计算,污泥负荷小于0.03。目前控制2/3的污泥浓度就够了,污泥浓度要逐步降低。水蚤对出水没有影响,分析采样时不要带走水蚤。还应注意沉淀池中的泥层控制。二沉池三角堰板上的苔藓藻类只能人工清除。

10.我们是搞石化废水二级生化处理的。第一级为圆形全混曝气池,第二级为推流式曝气池,第一级DO为0.2 mg/L,第二级DO为5.0 mg/L,在此期间,第一级生化进水pH为8.0,出水PH为6.5,第二级生化出水PH为5.78,超出了指标6-9的范围。怎么了?

低水平DO是正常的,因为污泥负荷高,一级pH降低的原因可能是高负荷导致的酸化,二级出水pH降低可能是硝化作用消耗的碱度导致的。因为你的介绍太简单了,我只能做简单的分析和推断。

11.对于氨氮的去除,除了碳源充足、泥龄长、回流充足外,回流是好氧池出水还是二沉池底部?现在我在调试氨纶废水,本来设计是回流好氧池出水,但实际上如果回流流量翻倍,前面缺氧池的厌氧环境就无法保证了。我师傅说把好氧池的溶解氧控制在1 mg/L左右会更好,这样对吗?

根据你的介绍应该是前置反硝化,需要回流好氧池出水和二沉池污泥。你说如果回流翻倍,前面缺氧池的厌氧环境就不能保证了。不对,缺氧区不等于厌氧,DO小于0.5 mg/L,师傅说把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比较合理,可以防止缺氧区DO大于0.5 mg/L,如果好氧区DO在1左右,在出水回流翻倍时缺氧区DO仍然大于0.5mg/L, 好氧区的溶解氧不能再减少,出水回流也不能随意减少(进入缺氧区的硝态氮会少一些)。 此时可以减少二沉池的排泥量,提高二沉池中的泥层,从而增加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使污泥处于缺氧状态。二沉池排泥量的减少不会影响回流到反应池的污泥量,因为当二沉池中的污泥层上升时,污泥在污泥层中的浓缩时间会更长,在这种情况下,排泥量会减少但排泥浓度会增加。如果是接触氧化工艺,出水会回流,污泥不会回流。我不赞成前置脱硝。由于流出物回流的大能量消耗,大的回流需要大体积的反应罐。关于去除硝化细菌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但我明白你的意思。

12.(1)靠近车间试运转,造成涌水量很不正常。昨天COD 6000,设计才600。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出水尽快恢复正常?(2)空压机房附近气压8 kg,无减压阀。他们解释说,通气管的流量阀也可以控制压力。请问是气压高导致曝气不均匀吗?

进水COD是设计值的十几倍,达不到标准。应增加供氧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以控制污泥负荷和供氧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减排或不排污泥都是暂时的,一个反应后(至少半天)要增加。以上措施的目的是先混合吸附高浓度污水的污泥。一段时间后,部分有机物降解,但大部分有机物仍吸附在污泥上,可以随污泥排出系统,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因为这样的高浓度废水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8公斤的风压肯定不行。

13.活性污泥法处理对于鱼类加工废水,生化部分分为三个单元串联。现在第二个和第三个生化细胞有很多气泡,但是第一个生化细胞没有气泡。刚开始以为是洗洁精泡沫,但是最近是洗洁精高峰期,已经排了四五天的水了,依然没有好转和增加的迹象。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可能是嘉士伯菌引起的生物泡沫在低负荷、含油污水的后段容易滋生。这种泡沫很难被喷水消除,只能人工去除或者部分原水直接通至后面的生化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和歌山的繁殖。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标签:  问答,污泥,控制,污水处理厂,氧化,问题,填料,脱水,滤液,我厂,二沉池,生化池,生物膜
Powered by 合肥鸿升自动化 ©2008-2024 www.hfhszd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