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鸿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示例图片三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环境保护的未来和未来的环境保护

2022-03-16 10:49:51 合肥鸿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

什么是环保?捡垃圾还是扫马路?十年前,身边的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10年过去了,就连村里的老老少少邻居,每天都在念叨“生态文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从国家到人民,从政策到理念,从市场到技术,环保产业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信息时代初具规模,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上,“群雄逐鹿”,“蛮夷”从外部入侵。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刻,环保的未来是什么?环保的未来是什么??谁是英雄?

一、环保产业及其典型特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扰动逐渐超过了环境本身的容量和承载能力。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环境保护逐渐形成并从理念发展到产业。今天,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科技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统称为环保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被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事业”。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环保产业涵盖装备制造、环保工程、技术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已发展成为万亿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节能环保产业要成为占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力争超过2万亿元。住建部发布的《2015-2020年全国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环保投资目标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5%,如果2019年GDP为100万亿元,总投资不低于3.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2.8万亿元。

当然,从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实际情况与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环保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全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营业总收入11681亿元,同比增长17.5%。《环境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9539亿元,10年复合增长率13%。可以预见,未来环保产业将继续快速增长。

环保产业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政策行业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环保产业都是有政策支持的政策性很强的产业。政策空间决定市场规模,政策方向决定市场走向,而不是传统行业靠市场需求和内部创新驱动。

90年代政策控制的重点是酸雨控制和SO2控制,环保产业开始发展。一批大气污染治理龙头企业上市并进入资本市场。然后是市政给排水和工业污水处理改革,城市污水处理工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促进了大水团的形成。十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小规模集中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井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风生水起。国家推行流域治理后,黑臭水体治理、重金属治理、土壤修复市场爆发式增长...

强政策的特点是促进了环保市场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乱象,比如资本至上,野蛮生长,缺乏技术沉淀等等。每当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市场爆发,很多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都认为,春天来了,确实是资本“野蛮人”的入侵,带走了大部分利润,却留下一地鸡毛。

2.服务行业

环保产业既不是第一产业的资源产业,也不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虽然包含了第二产业的一些内容,如环保设备制造、医药生产等。),但应该定义为新兴服务业。环保产业的初衷是解决两大产业的发展问题,如生态保护,是解决农林牧过度开发,工业废水废气处理,是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而环境咨询和环境服务具有第三产业的性质。

服务型行业需要为行业解决痛点和难题。因此,其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设备制造、环境服务等具有明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专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不一定能做好污水处理,长期耕耘市政的污水处理在工业废水领域也不一定能自得其乐。基于细分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环境服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周期性行业

发达国家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环保产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图片来自E20研究)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大气板块轮动结束,水板块轮动处于后期,固废板块轮动恰逢其时,土板块蓄势待发的时刻。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周期的趋势,可以加速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图片来自E20研究)

4。重资产行业

环保产业是一个重资产的产业,环境目标的实现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环保项目的建设来实现的。环保设施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完成后,他们需要专业人员调试几个月。进入运营期后,它们还需要长期的专业维护和管理,这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

二,环保企业的发展要素

根据环保产业的典型特征,环保企业发展更重要的因素是政策、技术、管理、资源和人才。

政策决定市场方向,政策指向哪里,项目就指向哪里,订单就指向哪里。环保企业必须学习、理解和运用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政策的高低决定了业务的高低。

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是市场竞争的基础,管理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环保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企业的管理,如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决定了项目的成本和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客户,只有高质量的管理才能赢得利润和市场。

包括投资资金、材料、人脉等。对于一些大型项目来说,达到进入门槛是市场竞争的前提,资源是企业领先一步,能抢占多少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政策是指南针,指引方向;资源是相对的,一山高一山低;技术和管理是企业所能掌控和应该改进的,也是未来企业在行业趋势中大浪淘沙的驱动因素。但归根结底,政策需要解读,技术需要研发,管理需要完善,资源需要整合,所以人才是关键。21世纪?人才什么更重要!

三。信息时代的环保产业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强烈冲击甚至颠覆了传统产业,同时也给环保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环保产业容量巨大。

环保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只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才能有高度发达的环保产业。

环保建设作为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对66个国家的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的变化进行了多年的测算和分析,提出了环境库尔策曲线:只有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拐点时,才开始大规模的污染治理投资。

考虑到1991年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有通货膨胀的影响,以人均GDP P1 10000美元为拐点。2019年,中国平均GDP正式达到1万美元。环保迫在眉睫。

然而,中国有着巨大的财富和不平衡的发展。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未来主流环保市场仍将集中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逐渐崛起,西部地区有待发展。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环保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产业的容量也是巨大的。

2.强化资源整合

过去一段时间,大量央企、国企甚至阿里、腾讯等资本大鳄纷纷进入环保行业,各省市也纷纷成立省级环保集团,以求壮大当地的环保产业。更多的企业是基于行业基础,突破行业限制,进入环保行业。

有时候,局外人比局内人更了解行业的痛点和难点,金融企业从资源整合和投资的角度帮助政府解决环保投入问题;机械制造企业可能从产品制造的角度解决环保设备的标准化和智能化问题;工程企业从管理角度解决工程造价问题...颠覆也意味着重生和合作。对于深耕环保行业多年的企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信息时代,万物互联,信息是更大的资源。掌握第一手信息和关键信息的企业将能够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这就需要环保企业深入了解其他行业和产业,突破错误信息,打通上下游。都说环保产业上游是环境咨询、技术服务、环境监测,中游是工程建设、设备制造,下游是通用设备采购、医药生产。未来的环保行业将与其他行业和产业(如给排水、市政工程、园林绿化、机械制造、化工)紧密联系,在发展趋势、更新趋势、更新技术等方面寻求机会。

3.智能化和智能运维

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是智能和智慧。环保行业的智能应用在过去10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早期的人工干预到后来的自动控制,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智慧园区、智慧水务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尤其是项目调试运营阶段,智能运维是大势所趋。

(图片来自E20研究)

4。公众需求

环保产业是创造美的事业,是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美的事业。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未来的环保产品(包括环保基础设施)首先要给人安全感,在排放标准、运营安全性等方面给出令人信服的记录。其次,产品和设施需要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因拥有这些设施而受益;再次,环保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需要在文化、艺术、观感上下功夫。艺术总监(或美学总监)和公关总监将成为未来环保公司的标配,每一处环保设施都将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之地。

5.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环保公司的主要收入还是以工程施工为主,其次是项目运营,而设备销售占比很低。

(数据来源E20研究)

在工业4.0时代,装备的智能制造将把装备带到一个新的高度。环保设备的“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将解决目前环保设备质量参差不齐、效果杂乱等问题,从而完成从环保工业工程建设到设备的转变过程。

在此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势在必行,既要解决环保问题,也要解决钱的问题,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强调的农村环保问题,尤其是新的环保治理收费模式。

6.效率决定成败

美国的GE是典型的多元化公司。它的一个决策智慧是企业界公认的,那就是如果业务做不到所在行业的前三,就必须砍掉。这就是用效率的尺子来指导决策的背后。

效率不仅是企业内部的比较,也是与行业内优秀公司的对标。而设备和工程是否要二选一?则取决于公司所涉及的两个板块能否做到行业领先。

这不仅仅是因为项目效率低,赚钱慢。如果项目竞争力在行业前三,完全没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决定砍掉项目,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做不好项目,而是因为我们做不了行业的老大。

在商业世界里,有太多的变化,有太多的因素干扰着我们,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效率,企业的成败,最终比拼的是效率。如果你能领先对手10%,你就能活下来;如果你能领先对手30%,你就能发展;如果你能100%领先竞争对手,你就能颠覆。

第四,未来之路

前不久,中共中央提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案对生态文明、农村建设、土地改革、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具体如下: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实施河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人才振兴。

坚持碧水青山是无价财富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优先,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市发展等空间管制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加强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转型。促进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

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陆海空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的处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推进排污权、能源权、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对外来物种的控制。强化河湖水长制度,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行林长制。推进草原森林、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完善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变暖对我国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以上,政策对环保的支持和背离几乎已经成为现实。在这种背景下,被动接受市场的选择显然不是最好的事情。为了胜利和未来,我们需要立足于以下几点:

做梦

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没有区别。企业领导人的格局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2.才能

任何目标和决策都需要人来执行。要想“向西方学习”,就必须建立一支“向西方学习的人”的队伍

3.焦点定位

再伟大的船长,也需要指南针。有方向才有动力,有立场才有立场。准确的定位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动力。

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巩固现有市场还是开拓新市场?这是一个问题;环境综合服务商?工程建设者?设备制造商?技术服务商?这又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哪个领域,术业有专攻,专注细分领域,重拳出击,直击痛点,才能有所作为。

4.核心技术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和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自信来自实力,实力来自绝活。施工,项目运营,技术服务,产品打造,资源整合,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5.合作

无论是在环保产业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无论是在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还是转型阶段,合作都能实现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标签:  环保,产业,形成和发展,环境,治理,投资目标,市场,技术,组成部分,未来,观点评论,环保,产业,企业,环境,工程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4 www.MetInf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