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的面貌。
温室会在气温高的时候“提醒”,在土壤湿度低的时候“通知”,在果蔬生产缺养分的时候“说话”...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
温室内安装有传感器,可以将各种环境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农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数据,远程施肥、浇水和调节温室温度。
“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温室温度和湿度,精确测量土壤养分。”彭思亮说,据此可以创造适合果蔬生长的环境,真正做到“缺什么营养,就要什么肥料”,在提高果蔬品质的同时节约肥料。
通过精准控制,火龙果亩产量提高3%,甜度提高1度,口感非常好。另外,每亩火龙果自动施肥浇水,每年可以节省人工成本,接近1000元。
如今,这些成果已经从研究所的种植基地走向了田间种植。
共有10个大棚,50亩土地,75个传感器,全部采用物联网智能农业产业化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苗木生产环境进行监控。种植户只要通过手机网络监控,就能知道菜苗是否缺水缺肥,直接点击操作,棚内水肥一体机就能自动浇水送肥。
一套稻田虫情预警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通过物联网技术,植保人员的手机可以接入这个虫情预警系统。
“每天晚上,智能昆虫监测灯会自动点亮引诱,并自动拍照,对害虫进行分类统计,每半小时发一张图片到后台。”瑞昌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范劲松说,打开手机就可以实时查看,还可以请专家进行远程“会诊”,通过信息共享制定防控方案。
以前这项工作需要植保人员到田间采集病虫害,人工分类统计,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到现场。植保人员不好说,但是很难准确统计。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让优质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雷应国在江西石秀镇雷放村的水稻种植规模已达1.8万亩,是中国的售粮大户。他种植的富硒大米,包装上有二维码,用手机扫描,水稻产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土壤质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因为记录了水稻播种、生长、抽穗、成熟、收获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雷应国种植的生态富硒水稻正在崛起。“这富硒米卖了18.8元一斤。”雷应国说,虽然比当地普通大米高5倍,但市场还是供不应求。
目前,河北省已有160多家农业企业或基地接入农业物联网平台。物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田种植、温室大棚、畜禽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化“互联网+农业”,拓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和农村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进村入户水平的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不断向前推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标签:  农业,雷应国,种植,生产,大棚,面貌,中国,进行,虫情,数据传输,知识科普,雷应国,农业,物联网,大棚,彭嗣亮